毕业季,4个典型案例剖析,让你远离求职陷

北京最好的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毕业季如期而至,据统计,今年共有万大学毕业生们走出象牙塔迎接职场的未知挑战。但世界是美好的,社会亦是复杂的。年的疫情更使本届毕业生们面临“史上最难毕业季”。初入社会的他们涉世未深,一不小心就会落入求职陷阱。受到欺骗的大学生,或是白做了苦力、或是损失了钱财,严重的还会身陷刑事犯罪。

如何防范“求职陷阱”,应成为社会萌新们踏入社会的“第一堂课”。

真实案例一:误入诈骗陷阱

年7月,夏某大学毕业,屡次投递简历石沉大海后,通过网络招聘入职某电商服务公司。入职时,负责人介绍公司为淘宝店铺提供代运营服务,提供一站式淘宝店铺申请、货源、发货、推广等服务。夏某等新人的任务是按照公司提供的话术(推销套路模板)向客户介绍、推荐公司的服务,在与客户达成意向后协助客户完成合同签订、交款等事项。

但夏某入职一段时间后发现公司在向客户收取费用后并未真实进行推广,而是通过刷单及虚假发货等形式欺骗客户,让客户误以为刷单的流量是店铺推广后真正的访问流量。公司实际并不具备代运营的能力。

“我发现公司其实是在骗钱。我也想辞职,但想到之前找工作那么难,在公司一年的收入底薪加提成有10万左右,我没有勇气辞职。”面对利益的诱惑和现实的困境,夏某选择了留下与妥协。截至案发,一年多的时间里夏某骗取客户资金共计32万余元,通过底薪与提成收入13万余元。

而像夏某这样明知公司有问题,但仍然留在公司上班的人并不少。

检察官发现,本案中共有8名犯罪嫌疑人是首次就职的高校毕业生。其中4名名犯罪嫌疑人尚未毕业的时候在这家公司实习,等到正式毕业后,由于找不到合适工作,便依然回到这家公司工作。有的则是通过同学、朋友介绍来到这家公司工作,即使发现公司存在问题,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照做不误,内心的那点警觉也就放下了。

而他们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那么,还有哪些看起来诱人的“工作”是不能做的呢?

真实案例二:误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陷阱

年,刘某某大学毕业,通过网络网络招聘入职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入职后,公司让他和其他业务员以发放宣传单、口头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谎称投资某公司高额回报,招揽投资人进行投资。后公司负责人将投资人的投资款元万元卷款而逃。此时,刘某某入职两个月,共招揽吸收投资人民币万元。

本案中,刘某某所在公司负责人构成集资诈骗罪。刘某某虽无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故意,但其在明知公司无吸收公众存款资质的情况下,依然开招揽投资的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到辅助作用,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真实案例三:误入买卖国家机关证件陷阱

年4月,即将大学毕业的张某某在某QQ兼职群看到招对公开户、注册天猫淘宝开户的兼职人员。根据对方介绍,只要帮助开设账户,工作时间7到10天,就能获得3至0元的报酬,食宿交通费用费全包。其后,张某某按照对方要求在某APP实名注册了账号,并将身份证寄给对方。

三天后,他按照对方指示赶往杭州,被告知其名下已注册5家公司,需要再办5个手机号码、开设5家公司的对公账户。期间,张某某被安排与其余6人共住一间宾馆客房。交谈中,大家谈起注册公司办银行账户的目的,怀疑是用来洗钱。张某某听了后惴惴不安,但想着高额报酬抱着侥幸心理并未离开或制止。

6天后,张某某离开时,对方支付给他3元的报酬。

年6月,李某等网络诈骗犯罪团伙被抓,其中5个用来收转诈骗钱款的账户即为张某某的账户。

张某某也因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立案侦查。

真实案例四:误入虚假期货交易平台陷阱

年3月,即将大专毕业的钟某开始寻找工作,在一次试试看的网络求职中,她“意外”被录用了。

入职后,钟某和其他入职的新人收到了组长下发的工作“话术”册子和10个手机、10张手机卡。经过培训后,她被安排以10个手机号注册了10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