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人类学随笔臭豆腐vs茶颜悦色对长

臭豆腐vs茶颜悦色

—对长沙饮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发生变迁的思考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级本科生汤千萌

说起长沙美食,我猜大家第一反应就会臭豆腐吧。俗话说“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但其实臭豆腐最早的记载是在安徽,不过与现在的长沙臭豆腐不一样。长沙臭豆腐是从滚滚油锅中出来的,以前并不叫臭豆腐,而是叫油炸豆腐。臭豆腐以优质黄豆为原料,包括筛选、脱壳、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成型、划块、发酵等数十道工序。首先将黄豆用冷水泡发,泡好后洗净,再倒入清水,用石磨将其磨成稀糊,并加入和稀糊同样多的温水搅拌均匀,装入布袋内,用力将豆汁挤出,之后在豆渣内加入热水拌匀后再挤。重复上述动作直到豆渣不沾手,再也挤不出豆浆来,就撇去浮在上面的泡沫,将豆汁倒入锅中用大火烧开,再倒进一个缸里,加入一些石膏汁,边加边搅拌,搅拌融合后再加上一点水,大约二十分钟后便会凝结成豆腐脑。将豆腐脑盛入一个可以沥水的容器中,用纱布包裹,再在上面放上重物,压去所含的水分便成做豆腐。要成为长沙臭豆腐还要加入青矾,将青矾倒入热水中搅拌开来,再放入豆腐浸泡两个小时左右后捞出豆腐冷却。这样臭豆腐的雏形就大致形成,将泡好的豆腐用冷水洗干净后沥干水分,再在锅中倒入茶油,油烧热后放入豆腐用小火慢炸大约五分钟,等豆腐鼓起来,颜色变化后就捞出来放进盘子里,用筷子在炸好的豆腐中间钻一个洞,将辣椒油、酱油、麻油倒在一起调匀,这样臭豆腐就做好了,颜色墨黑,外焦里嫩,味道辣而鲜香,让人想起就口水直流。

记得小时候最初吃臭豆腐的时候是有点排斥的,因为臭豆腐长得黑黑的,闻起来又不好闻,十分挑嘴的我完全无法接受。但是渐渐的就发现身边的人吃臭豆腐吃的可开心了,而且是只要经过了就一定会买,甚至还会特意从家里出来排队买。在这样大环境的驱使下,我终于鼓起勇气尝了一口,在咬下的瞬间浓郁的汁水便在嘴里爆开,经过油炸后的外皮变得更有嚼劲,但里面仍然鲜嫩柔软,仿佛一抿就在最嘴里融化了,这些记忆一直在我脑海里保存着。小时候的美食都与路边摊有关,放学路上的烤肠永远是最香的,就像在长沙老街中,弯弯绕绕的巷子里,顺着香味找到的臭豆腐才是最正宗的,而且还要用一次性的塑料碗装着,用竹签挑着边走边吃才是那个味道!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路边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美装修的门店,卖着“长沙经典臭豆腐”和许多其他的炸物,“文和友”、“黑色经典”等新兴的招牌抢走了不易发现的路边摊的“热度”。门店的位置很大,有许多可以坐着吃东西的地方,店内装饰风格体现着当下时髦的审美色调,店家还会在电视上播放关于自家门店卖臭豆腐的宣传视频,只要热度够高,来得人就多,每天都是座无虚席的样子,外来游客认为这样的店卖的卖的臭豆腐一定是超级正宗的。他们没有尝过小巷中的臭豆腐,当他们吃到店里卖的臭豆腐时,有时还会反问“这个臭豆腐不臭呀”,但是这个问题也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他们并没有在意这个臭豆腐是不是正宗、是怎么做的,他们来这里只是因为来长沙游玩,吃臭豆腐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猎吃行为,仿佛来了长沙就是要吃一下名扬在外的“长沙臭豆腐”,而为什么都会选择走进一些时髦装饰和招牌的长沙臭豆腐店呢,只是因为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体、新媒体发布的广告和热度推荐。而对于长沙当地人,那些深居小巷,具有长沙烟火气息的地道长沙臭豆腐小摊小店才是他们青睐的。

如果说臭豆腐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而逐渐变得失去原来的样子,那么茶颜悦色的兴起是怎么一回事呢。

“茶颜悦色”是一家极具国风特色的茶餐厅,以茶饮和甜品为主要产品,运用了复合创新思维推出的立体复合型餐饮店。茶颜悦色不仅融入中国传统元素,还融合了长沙地方性特色文化的元素。随着长沙的发展和大众媒体的广告传播逐渐成为具有长沙饮食文化特色的连锁店。传统文化是茶颜悦色的一个最具特色的标签,其标志的设计便是红褐色的古典庭院作为背景,前面站着一位拿着团扇的女子是《西厢记》主角崔莺莺,具有中国书法艺术的招牌,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和长沙地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气息,打造出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用餐环境,店内的设计也十分贴合大家对于古风的感受,桌椅的形状多为具有原树桩的样子,有的店会放蒲团,有的店种桃花树,不同的门店设计都不相同。同时饮品的名字也非常富有诗意,例如:幽兰拿铁、声声乌龙、凤栖绿桂等饮品名称不仅将古风的感觉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还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茶颜悦色最具长沙文化特色的亮点之处,就在它的包装上,奶茶杯、纸巾、招牌、饮品用具、店面装饰品、菜单、宣传单,都配有上长沙方言符号,还会配一些短小的故事来解释这些方言符号,同时店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