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第一次发传单,ldquo情绪力

近期带领的为期两个礼拜的“亲子情绪力成长营”结营之际,我深深地体会到“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随着“情绪观”不断升级,我越发体会到自己和儿子的“情绪力”在生活中发挥的威力。

刚过去的周六,二年级的儿子跟同学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公益宣传。起初沿公园小路捡垃圾很轻松愉悦,但是到了发传单环节,儿子开始畏难退缩。如何克服畏难情绪?考验妈妈陪孩子,一步步打败“情绪小怪兽”。

儿子的任务是将4份传单搭配4份小礼物,派发给陌生人。我问出来他的顾虑:非常担心被陌生人拒绝,心里感到担心、害怕与恐惧!首先,我先共情了他的情绪:这确实很难,不光对于孩子,面对陌生人其实对于很多大人来讲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儿;

其次,我搂着他找个角落坐下,耐心给他介绍了公益和广告的区别,告诉他公益的出发点是利人为目的、并不收费;

接着,再让他想象一下最差的情景,就算被拒绝又能怎样?

最后,邀请他把我当作陌生人演示一下,他没有头绪我就先做了示范。思想上的准备虽然做好了,但是儿子还是迟迟不肯开始行动。我意识到:情绪上的担忧和恐惧,其实无法通过语言消解。这时,我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继续推,我明显感受到儿子在情绪临界点附近,分分钟有可能爆发;

不推吧,我自己可能面临着被其他家长善意问询的压力,我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也在隐隐膨胀。

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像两个小人儿,在我内心了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斗争。我深呼吸几次,选择了尊重儿子的选择。

我找了个僻静的角落,把我做出选择的“艰难”向我儿子“倾诉”了一番,我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流淌。

于是我们共同决定先把这件事放下,去参与另一项小组活动。活动过半,我再次提了一下要不要试试,儿子断然拒绝。这时,我随口问了一句一旁儿子的同学:“你的传单派发完了吗?”

同学说:“发完了呀!我发了5个,没有一个人拒绝,很顺利。”

儿子突然说:“啊?真的呀?那我也要去!”

没想到同学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对儿子情绪的“轻推”,比妈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更管用!在我已经完全放弃期待后,简直是意外惊喜!我于是立即拿上一张传单加小礼物,陪儿子“物色”起来,一排长椅上的一家三口成为第一个“目标”。

儿子鼓足勇气说:“弟弟你好,我在参与学雷锋公益宣传,你愿意接受垃圾分类手册和小礼物吗?”

弟弟在爸爸妈妈的点头下,痛快地答应了。弟弟接过卡片和礼物说了声“谢谢”,我儿子开心地道了声“不客气”!

我陪他“淡定”地走回来,忍不住抱起他原地转了一大圈:“儿子,你战胜了自己,妈妈为你骄傲!”

难事迈出了第一步,就有了继续的勇气!尝试了4次,很快有3次都成功了~其中第2次遭遇了拒绝。推介对象是一个同龄小女孩,爸爸走在前面她跟在后面,儿子送她礼物的时候爸爸并没有停步,所以女孩想要却不敢要,只好拒绝了儿子。

我见状赶紧陪他分析:“你看,女孩儿不是不想要,而是担心爸爸不让拿陌生人的东西。被拒绝并不代表你做得不好。现在你总结一下为什么这次没成功呢?”

儿子:“一方面因为他们在赶路,而不是停下脚步原地转悠,另一方面是爸爸单独带着孩子,可能没有妈妈那么耐心和有意愿沟通!”我:“你看,尽管被拒绝了一次,你却总结出这么多经验!非但没有那么可怕,这份经验还帮你更新了目标的选择,后面越来越顺利!”我问儿子,从这件事情学到了什么?儿子说:“遇到困难先不要退缩,自己不敢尝试,可以问问身边有经验的人,给自己一把轻推,也许就成功了呢!”

我:“你总结得很棒,这是多好的一篇小作文素材!”

————小故事分享完毕,复盘开始————

事后复盘,我意识到,科恩老师和他情绪课里的情绪观,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我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处理孩子和自己情绪的方式,跟情绪营的内容完美契合:

第一,当孩子面对挑战、产生情绪时,第一步是理解孩子、共情TA的情绪。

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包容,哪怕面对的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更愿意鼓足勇气继续去谈论、去思考,而不是选择彻底逃避。

第二,及时识别和区分孩子的情绪和父母的情绪。

父母常常推着孩子做一件我们自认为有益的事情,一旦孩子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式行动,父母往往归结于孩子有各种问题、横加指责。

而事实上,许多“善意”的要求不过是父母自己的需求、尽管这部分很难觉察。

父母有了情绪并不可怕,也不需要刻意“控制”,可以向孩子温和地传达自己的情绪,只谈自己、不批评孩子。一方面自己情绪流淌了,一方面孩子也不至于压力过大。

第三,推着孩子向前的时候,小心翼翼识别孩子的“情绪临界点”。

观察孩子临近情绪崩溃前的特有表现,比如肢体紧绷、语气生硬、眼圈微红,这些都是及时“暂停”的信号。

我后来问儿子:“如果你拒绝的当时,我不是选择尊重你的选择,而要求你必须马上去发传单会怎样?”

儿子说:“我肯定崩溃大哭、再也不想做这件事了!”

最后,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静待花开。

语言触达不了的地方,也许还有别的方式,比如游戏。

当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曲线救国。

哪怕父母一时改变不了的事情,也许同伴或者其他人可以。

所谓的“静待花开”,不是简单的不作为,而是用智慧武装父母自己。

带着对孩子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