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 http://www.pfzhiliao.com/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宜实习生文丽媛李燕娟通讯员汕宣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晓宜(除署名外)羊城晚报《汕头文脉》7月27日版面图提起汕头南澳岛,最先想起的可能是湛蓝的海面,最美环岛公路,或是熙熙攘攘的游客。事实上,被誉为“潮汕屏障、闽粤咽喉”的南澳,还拥有悠久的海防历史;曲折的海岸线更是让这里成为国际贸易货物的必经之地、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耀眼航标。年起,一艘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内的数万件文物陆续浮出水面。这些文物填补了广东明代海上瓷路的空白,以实物的形式印证了南澳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该沉船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中国外贸史、海交史、古船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来,为宣传和弘扬汕头海洋文化,南澳以沉船出水文物为基础,在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内打造了“南澳Ⅰ号”展陈。日前,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该展陈,近距离观赏“南澳Ⅰ号”沉船内的百年文物,探寻这段南澳海上贸易的繁华历史。“南澳Ⅰ号”展陈还原了船上场景“明珠:“海底博物馆”填补广东明代海上瓷路空白年5月,在南澳岛云澳镇东南的三点金海域,渔民打捞出二三十件瓷器。经过详细端详,从事文物保护三十多年的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馆长黄迎涛敏锐地发现,这些瓷器可能来自明朝的漳州窑,而且海底下很有可能存在一艘体型巨大的沉船。年—年连续3年,水下考古队员对“南澳Ⅰ号”沉船进行水下考古发掘。这艘来自明代的大型沉船终于在数百年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座“海底博物馆”蕴藏着品类繁多的文物,为人们展现出数百年前中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各类文物约3万件,包括瓷器、陶器、金属器、石器、骨器、漆木器及各类有机遗存,出水铜钱近2万多枚,其中,瓷器数量最大。黄迎涛表示,“南澳Ⅰ号”推测沉没于明万历年间(年—年),是我国唯一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为研究明代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史、社会史、航海史等学术课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材料。出水的文物中以瓷器为主在广东省文物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的讲述中,时光回溯到明朝。明洪武三年(年)实行海禁,直到隆庆元年(年),在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至崇祯六年(年)月港“洋市”关闭。从“南澳Ⅰ号”挖掘出的文物显示,这艘船很可能是在开放海禁之后、来自漳州月港的。这也从实物上证明了大航海时代之后,中国并没有隔绝对外交流,从时间节点和历史背景来说,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例证。黄迎涛介绍,在“南澳Ⅰ号”沉船中发现了大量体积不等的凝结物,较大的有8块,最大的超过10立方米,主要由铁质金属、瓷器、木质器物和石灰质海洋贝壳构成。从“南澳Ⅰ号”发现铜块、铜钱以及铁锅等金属材料和制品,结合更早之前发现的唐宋元沉船和明清沉船,可见金属及制成品不仅是中国出口产品,而且是东亚海域国际多边贸易重要商品,数量相当可观,因特殊功用,价值不菲。除此之外,从“南澳Ⅰ号”出水的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黄迎涛表示,沉船初步判定至少有25个隔舱,与以往所知的同时期海船有较大差异,船舱数大大高于宋代的13—15个隔舱,且间距较短,因此船体的坚固性得到加强。他还以沉船中发现的铜锣为例向记者讲解道,这是在海上遇雾气、暴风疾雨或暗礁沉石时,发出警告避免海难所用。在“南澳Ⅰ号”沉船中,考古队员还发现了戒指、锡壶、骰子、围棋子、秤杆等物品,以及防范海盗威胁的铁炮。从这些出水的文物中,我们可以一窥明代时期航海冒险中的生活细节。黄迎涛认为,“南澳Ⅰ号”装载的船货表现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的相互交流和欣赏,也显示出明代中国船队生活方式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族民众的影响。以出水的青花瓷文物为例,其纹饰上大量采用的是麒麟等表达吉祥寓意的图案,部分瓷器还绘有“岁寒三友”“童子拜观音”“钟馗捉鬼”等青花纹饰。套装青花瓷折枝莲纹、麒麟纹、鱼纹、牡丹纹盖盒黄迎涛供图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南澳Ⅰ号”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社科院六大发现、年田野考古三等奖等奖项。黄迎涛表示,“南澳I号”沉船尽管仅是明代海上贸易的沧海一粟,但拥有较为完整的船体结构、多样化的器物以及船货的码放方式等,其发现填补了广东明代海上瓷路的空白,完善了中国明代海上贸易的体系,可谓是海上瓷路的“明珠”。印证:南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南澳Ⅰ号”出水的瓷器,以青花瓷器为主,还有部分五彩瓷器和少量青釉、白釉、青白釉瓷。从釉的品类、装饰风格等判断,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瓷器主要来自漳州窑,部分为景德镇窑系产品;其中,漳州窑生产的“汕头器(SWATOW)”,曾经在海外风靡一时。“南澳Ⅰ号”也成为我国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漳州窑“汕头器”的船只。蒜口净瓶黄迎涛供图因器物底部或圈足上常黏着沙子,这些漳州窑生产的瓷器又被称为“沙足底”,在海外以“汕头器”的称谓广为人知。崔勇介绍,漳州窑生产的“汕头器”曾在日本、东南亚和欧洲深受欢迎,还有人称其为“克拉克瓷”“吴须赤绘”等。崔勇进一步解释道,最早在东南亚大量发现“汕头器”以及相关文字记载和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专家证实了“汕头器”生产于漳州窑。瓷器的销售地、生产地陆续被证实,随着“南澳Ⅰ号”沉船发现的“汕头器”,该瓷器的运输地也以实物的形式被证实,“这也侧面说明了瓷器名字的来由,完善了汕头器来源问题的证据链。”“南澳Ⅰ号”解决了“汕头器”来源问题的同时,也证明南澳岛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闽粤咽喉”的南澳岛,自古以来都是海运贸易的重要地点。黄迎涛表示,当代考古发现陆续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南澳已有原住民,并开始尝试进行海路的探索,到了唐宋时期开始,海上贸易日渐繁盛。在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中,黄迎涛等文物保护工作者,在隆澳、深澳、云澳地区以及烟墩湾、太子楼遗址附近,曾采集或发掘出土大量的唐代瓷器残片,从实物上证明了南澳在唐代时就有人类定居的端倪、至少从宋代起就出现村落和贸易现象。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行动同样留下了许多关于南澳的时代印记。黄迎涛介绍,在《西洋朝贡典录》(卷上)《西洋番国志》《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中都有关于南澳的描述;在南澳岛深澳镇古城东北侧原有三保公庙,是民众为纪念明代郑和下西洋时、船队途径南澳而建造的。记者了解到,“南澳Ⅰ号”并非南澳县发现的第一艘水下沉船。早在年,南澳曾经在当地青澳湾西南约2公里处发现许厝礁沉船遗址,考古队员赶到南澳,采集了青花碗、碟、杯等文物。经专家判断,该船为清道光年间(年—年)沉船,这也是南澳县发现的第一艘水下沉船。以前南澳的文史考证,大多数依靠书籍记载,以及渔民捕鱼时打捞上来的零零散散的“海捞瓷”,“而且古籍的内容以海防史、教育史为主,在经济方面的记载较少。”黄迎涛表示,“南澳Ⅰ号”沉船以实物证明了南澳在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反映了当时南澳海洋经济的发达程度。如今,许厝礁沉船遗址、“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等多处沉船遗址,以及历年征集的海捞瓷器,进一步证明了南澳曾经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史实。展示:数字化展览让观众“穿越”数百年时光文物出水之后,后续的保护和修复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对“南澳Ⅰ号”出水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考古团队在将文物打捞上岸之后,便送往广东省博物馆作进一步鉴定和处理。年2月,“南澳Ⅰ号”出水文物精品陈列在汕头市博物馆展出,数百件出水文物重回“娘家”。年,南澳县更是打造了《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澳Ⅰ号明代沉船出水文物陈列》(以下简称“南澳Ⅰ号”展陈),全方位对出水文物进行展示和宣传。走进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四楼的“南澳Ⅰ号”展陈,大厅内布满深蓝色的灯光,并按比例复原了“南澳Ⅰ号”沉船模型和船载货物(实物),配合沉船场面以及周边进行海底世界仿真,展出海底石头、南澳Ⅰ号出水的盘、碗、罐等文物,带领观众“潜入深海”,身临其境地探寻这艘数百年前的古老沉船。“南澳Ⅰ号”展陈黄迎涛供图据了解,“南澳Ⅰ号”展陈的展厅面积平方米,展出“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千余件,于年10月1日对外免费开放。展陈内除了陈列展示从“南澳Ⅰ号”打捞的出水文物,还通过文物展示、文图展示、炫丽音画效果、专人讲解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而来的南澳,每年都吸引着一批批学生及岛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南澳Ⅰ号”展陈是汕头市“八个一批”工程项目之一。为了进一步挖掘潮汕历史文化闪光点,南澳县有关部门对“南澳Ⅰ号”展陈进行提质升级,该项目于去年国庆节完成并对市民开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