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m.39.net/disease/a_5433775.html最近去川美看了几个展览,图片比较多,先来说说“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展览位于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罗中立美术馆,去年12月底开展,5月底就要结束了,感兴趣的小伙伴还有几天时间可以去瞅瞅。四月到五月罗中立美术馆的展览还是比较多的,但我去的时候除了罗中立手稿展,其他的都已经撤展了。展览在美术馆三楼和四楼的7、8、9号厅,展出了罗中立从年至今的余件珍贵手稿作品,可以说是罗中立最大规模的一次个人作品展。进入3楼7号展厅,首先是极具罗中立个人特色的雕塑作品。这里以罗中立雕塑工作室为原型,真实地呈现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和工作常态。简介说罗中立之前的创作都是平面绘画,后来才延伸到雕塑。而雕塑也是从开始的具象发展到后来的抽象。可以看到有些作品一眼就知道是什么在干嘛,而有些作品却需要仔细琢磨。似乎很多艺术家的艺术道路都是这样:从具象到抽象。而作为观看者的我们,无论抽象具象,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墙上贴了很多手稿。艺术家要创作出一件作品,首先要有想法,然后画出初步的手稿,反复推敲、删改,再看适合用哪种材料、媒介来实施,接着就开始做作品。这个过程离开哪一步,对最终作品的呈现都会有影响。所以,看到这些手稿,仿佛就看到了正在创作中的艺术家,他关于作品的想法全部跃然纸上,很有意思。这次展览的时间节点从年开始,大概是因为年罗中立一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开始了艺术的征程。这些画稿都是当时罗中立的习作、临摹、速写,尺寸不大,但历经了半个世纪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加精致动人。我尤其喜欢美院红砖房的这张,简单的几个色块,寥寥的笔触,好像年10月3号那天的阳光洒落到了现在。大多的手稿都是纸本,装裱时加了玻璃,很多作品拍下来都会有反光,所以只选取了一些反光不明显的放上来。其实好的作品,最应该实地看看。常常在美术馆看到有人在一幅作品前远远近近地看,一直不离去,我想那是通过图片不能体会的。关于罗中立,人们最熟悉的可能还是他的哪幅《父亲》。随着年《父亲》获得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美术》杂志封面的刊登、中国美术馆的收藏,《父亲》的形象变得家喻户晓。但其实很少人知道,这些光环的背后,有多少故事。这次展览展出了20多件创作《父亲》的相关素材,从这些素描、色稿中,《父亲》一步一步接近我们脑海中的那个形象。根据《父亲》油画创作出的两件雕塑因为罗中立经历过下乡的岁月,这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埋下伏笔。这部分手稿中那些农民的形象、那个时代的一景一物,都在他的笔下被记录。这个婆婆,如此朴素地坐在这里。和最终的油画作品相比,我个人更喜欢这幅素描。下面这一部分展出的海量草图、素描稿、色粉稿、纸面油画,都是为最后完成的两件作品打下的基础。仔细看会发现每张手稿之间都有微妙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家对创作近乎苛刻的推敲。这对于今天做艺术的人们就是十足的典范。除了相对大型的雕塑、油画,罗中立还涉猎过连环画领域。看了这一部分作品手稿,才发现,原来曾经好多的水浒英雄们是出自罗中立的笔下。四楼9号厅展出的是罗中立在繁忙琐碎的生活、工作间隙中完成的随处手记。今天的人们习惯将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拍照发朋友圈记录,而罗中立的记录方式则是一支笔和一张纸。这张纸可能只是宣传单、信封、行程安排表、会议指南……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川美新校区的设计建设,也是罗中立与学校主创团队一起合作完成的。展览中展示了很多罗中立手绘的校园建设手稿。如今的川美新校区一墙一石、一草一木都自成美景,要感谢建设者们十年的不断磨砺。展览的另一个板块叫做“重读美术史”。罗中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重新演绎了大家熟悉的经典作品。学美术的大概都知道的莫奈、梵高、雷诺阿的作品,在罗中立笔下别有一番味道。这也算是艺术家与大师们的致敬和对话了。最后,以展馆中罗中立说过的这句话结束:“面壁十年,穿墙而过”。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虔诚信仰,几十年风雨走过,哪里是几张图片就能概括的。想要体验当代大师的艺术魅力,不如抓紧时间亲临罗中立美术馆感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