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木刺及木谒到今天扎克伯格的粗口名

交换名片的风俗,自汉朝已有,当时纸未通行,贵族士大夫以竹简或木简制作名片。汉朝时的名片有两种,一种是谒,另一种是刺。谒是临访前所写,据汉墓文物所见,有些谒正面背面都有书写,包括了访客称谓、姓名、主人家称谓等,用字会随主客的辈分而不同。而刺则多似现代名片,只在竹简中央,一行而下。

现代人交换名片

谒因场合与辈份不同而量身订做,而刺则早已写好十数块,犹如宣传单张般派出去,使自己的名号能留在各人家中。只要彼此留有对方的名刺,就算是相识的人了。东吴将领朱然的墓中,就出土了14块木刺及3块木谒,证明了墓穴主人的身份。

朱然墓出土的文物

后来简变为纸,刺与谒变成刺、名纸、门状。刺简便,以手写速成,平辈交往时多用。名纸与门状,则略为隆重,纸笺质地大小、内文用词与格式也有讲究。在唐宋繁华兴盛时,富贵人家多,以贵价纸笺所作的名纸门状,自然多见。不过后来,名纸名状开始缩水,例如宋末词人周密曾经说,本来大门状用全纸,小门状用半纸,后来礼数愈见浅薄,现在宋末元初这些名刺名状,全都比手掌小。

拜帖

到了明代,名刺门状之俗又再次复兴,称为拜帖,用纸质地、大小尺寸比以前更讲究,有全柬和单帖,有封套或无封套之分,一切按主客辈分而定,名副其实是繁文缛节。但正因此礼数要顾虑的事太多,能顾得起此等规矩的人非富则贵,此等人家,就以极名贵的纸笺绫帛做名刺拜帖,甚至有人将自己的姓名刻在纯黄金片上作名刺。拜帖内文只是短短两三句,纸本来不必大,三摺即可,但富贵人家却以很长的纸来写拜帖,摺七八层,又因字要小才有贵气,所以那麽大的一张纸,却只写几个小草字。欧美的名片,不如汉人的名刺久远,据闻源自17世纪的贸易卡片。这些名片就如今日的广告传单般,画有公司产品和联络地址。而绅士淑女拜访人家时,则有拜访卡,这种卡,亦如汉代的谒一样,场合不同,内文就略有不同。礼仪专家曾写过欧美士绅派卡收卡的礼仪,此等规矩与古代中国的手刺名状礼仪相似。

高科技名片

电脑印刷技术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大城市人的名片,彷彿都化成了同一副模样。当然,还是有人发挥创意,以新物料例如透明塑胶片、夜光墨水等制作名片。但多数名片只有冷冰冰的电脑印刷字体,旧时名刺上的手写字变得极罕见了。

扎克伯格名片

名片从古到今都是贵族士绅的交际信物,故名片的内文必然是文绉绉的。在坊间传闻中,Facebook老板扎克伯格曾印过些粗言名片,此种名片,真可谓是千年难得一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