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e周刊创始人孙黎16000字讲解互

嘉宾介绍

孙黎,连续7年养老和家庭生活服务领域创业,曾联合创立云家政和陪爸妈,累计融资万+人民币对中国式养老有深刻理解,曾为10万+家庭提供养老服务的解决方案,对活力/失能老人的需求产品化有7年实战经验。

对于老年群体的数据化理解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流量与变现、衣食住行到医师助幸的需求演变、存量养老机构和家庭/社区养老的产品化等。

至今持续为政府、媒体和企业(如腾讯、平安、复星等)提供行业数据和投融资咨询等。

Q1.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市场红利有多大?

“5年期I”--中国养老事业的试验田

//年-年:

年国务院35号文首次提出养老“产业”概念,被养老行业定义为“养老元年”

中国房地产发展的黄金10年期红利后半场,但养老地产概念红而不火;,

政府在鼓励市场进入(-16年北京上海宣布开放养老市场)但未寻找好的标杆模式

事实是,任何一个“事业→产业”成立的前提都是“钱从哪里来?”,中国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付费意愿低下,且30-70后老人群体属于混合形态(经历的社会背景复杂且差异明显),故唯有失能后的“照料陪护”成为共性刚需

这意味着过去的5年纯粹养老(不计入国/房/险资)领域的标杆也只能是“寸草春晖、汇晨、金太阳、亲和源”等重资产养老社区形态—路径是“解决刚需→形成标准→建立品牌→资本收购”,这个过程甚至走过了10年以上,并且都不是件真正盈利的事儿,走到今天才能借助资本更快一点儿的迈出复制的步伐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则是-15年,随着资本热钱涌入和移动互联网O2O热潮,后独生子女一代在成为职场主力后,自然将目光瞄向了不在同一城市的父母。在陪爸妈项目时期,我们曾集中测试了50款+市面上的各类健康管理智能硬件,问题如下:

//不准确:医院专业设备高15-20%

//不连续:老人对于健康信息的存量收集渠道和频次已基本固化(1次/周社区/医院),不愿意也不信任新设备

//不同步:老人并不愿意将身体异常情况主动同步给子女(医院解决甚至逃避问题而转向保健品公司)

“5年期II”--中国养老事业的生死关

照料陪护作为政策托底的刚需服务,大型机构的床位天花板和不可复制性,让政府和行业在思考,如何让护理服务从机构覆盖到社区和居家的更多老人---于是过去5年中长期护理险的萌芽诞生了:

政策进度:

//年5月--建立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制度

//年7月--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年前--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情况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

“建立长照制度→探索社保制度→形成政策框架”,福利彩票公益金从年十三五起不再明确为充实社保基金,这意味着从政策层面明确:社保(找到除存量医保养老保险外的增量形态)将成为支付护理服务的主要支撑

落地进度:

//5年摸索期:青岛从年率先独立试点,年完成城市农村全覆盖;至年7月人社部启动15个城市试点

//5年落地期:至17年底,有13个城市开始支付保险待遇,覆盖万人;15个城市定点机构(医疗、养老、社区卫生服务)家,床位数为张;共吸引投资72亿元,新增养老机构家,培训机构44家,评估机构40家,直接拉动就业+人

“沿海城市单独试点→人社多点试点→引资带就业(供给+)→形成顶层政策框架”,单点模型验证成功花了5年,再做多点复制形成规模和标准再花5年(即年后),长护险将真正趋向成熟并成为中国式养老托底的基础金融和服务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这当中将跨越年,这是70-75年生人集中释放约万+/年的老龄人口的关键阶段,Ta们的长辈一代甚至是自身(将直接影响后独生子女一代)都将迎来需要照护的需求爆发期。

年是否能够完成长护险的布局,是否能对上述需求提供长线的缓冲消化能力,这将是直接同时影响中国现在的两代人基本保障制度(时间长、费用高、效果慢)

“5年期III”--中国养老事业→产业的加速期

关于失能老人,年中国长期护理调研和民政相关数据显示:

//重度失能7.21%+中度失能=部分及完全失能率16.55%

→万老人需要长期护理

//70-79岁是失能状况变化的重要转折期

进入70岁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出现显著下降

女性平均寿命更长,但女性老年人不仅整体失能率比男性要高,且自理能力退化的速度显著高于男性

→提前做好70岁年龄段前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女性老人)

//失能人群有很高的AD(阿尔茨海默症)患病率

在重度失能人群中罹患比例比中度失能人群上升了%+

80岁+的重度失能老年人患病率达14.5%

→如17-18年的市场实际变化,失能→失智(包括专业的精神疾病)的专业评估和服务供给正在产生明显缺口

上述事实已经体现在年起的市场变化,长期照护险将在满足基本照护服务(事业形态)的基础上,让支付方(老人/子女)省下来的费用(40%-70%)能更多的用于其他消费(如产业化的辅具/老年用品等),从而加速中国式养老事业→产业的发展。

Q2.「互联网+养老」产业链有哪些可开发的点?

Tips:如果你想在养老这样的强民生带公益属性的领域做些什么,做之前请首先详阅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18-19大报告的内容消化

Tips:年是事业到产业的敲门砖(不代表届时会明显爆发,但意味着新的消费能力会集中释放),这当中老年消费意愿和能力会加速释放,找到单点突破的刚需(如衣食住行中的行的基础支撑-老年鞋),从逻辑来说才是有可能成立的

“源于政府报告高于市场现状”—这是个人对中国式养老发展趋势的定义,换句话说,现在的中国养老都还没有真正的产业,因而目前就没法讨论“产业链”,不过我们可以先看看现阶段有哪些已被开发的点:

1.天时未到则逻辑空谈

养老圈内乌丹星老师的观点可以等同于创投圈经纬张颖大大的地位,对于后的养老新力量,乌老师一直都非常鼓励并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她的观点是:

//中国式养老要以10年周期维度连续去看

//近5年政策强但不代表驱动大

现阶段及未来5年政府要解决更重要问题

//养老未上升到国家战略前所谓逻辑都不成立

//时间和空间维度去看养老创新目前不成立

//思维落地0-1闭环的产品和商业模式要清晰

2.时间空间人间-抓小增量做大存量

天时地利人和,很多人认为经历过移动互联网从年起快速渗透(晚于年轻人2年)老年人群,年9月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