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不会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89490.html
冬至前夕,一场特殊的讲座在浦东潍坊路街道五峰书院举行,主题是一个人人避之不及却迟早都要面对的话题——死亡。主讲人名叫顾洋,她是上海为数不多在社区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广员。这堂看似“触霉头”的课程,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听讲,有人是为了学习,有人是为了疗愈,还有人则是来感悟人生。顾洋说,“生死学”课程其实一点不丧,直面死亡,其实是为了更好活着。
图说:顾洋正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受访者供图(下同)
“90后”女生顾洋是福寿园首席生命教育讲师、生前服务规划师。毕业于韩国梨花女大的她,回国后几经辗转来进入了殡葬行业,最初的工作是推广和传播“生前规划”理念,却发现这一工作举步维艰。一次她参加养老博览会,博览会上她向来往的老年朋友分发“生前规划”理念宣传单页,当得知这宣传单页来自“福寿园”的时候,本已接在手中的单页被老人“啪”地一下扔在了地上,“哎呦,卖墓地的,不要不要,走走走……”顾洋说,自她从业以来,面对这样排斥与拒绝几乎是家常便饭。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为何大家会如此排斥?顾洋觉得,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忌讳谈论死亡,当下于生命教育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殡葬行业工作,她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在面对至亲的离去,大部分人都会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而许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则会无比恐惧,这都源于大家往往很难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接受死亡这件事。
而在人生的最后一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包括遗产的分配、临终前的治疗方案等等,如果没有安排妥当,很容易引发矛盾。比如她曾遇到过一对姐妹,在母亲去世后因为房产分配发生分歧,竟然把母亲扔在殡仪馆不管不顾。还有一些子女,在父母弥留阶段决定放弃过度治疗减轻痛苦,之后却产生了强烈负罪感,因为他们不能确定父母在最后时刻是否还希望延续生命。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预先立下遗嘱、预嘱以及生前契约来避免,可以让人生最后一程走得更加从容,有尊严。
图说:顾洋正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
顾洋说,当下生命医院开展,前者难以走出校门,后者为时已晚,而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进入社区推广。从年开始,她陆续在社区做生死教育的尝试,不少社区负责人一听到“生死”二字就被吓跑,也有理念相近愿意接受,如今顾洋每周都会在浦东潍坊路街道五峰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开课两年多的感受是,市民对生命教育极其需要,现有的资源服务则远远不够。
前来听课的,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目的也是各种各样。有因为难以走出丧亲之痛前来寻找慰藉的,有想提前安排身后事的,也有单纯对生死学感兴趣。为了减轻学员对死亡这一沉重话题的忌讳,顾洋设计了较为轻松的课程,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用宗教、哲学、传统习俗、东西方文化中对生死的理解,来引导学员找到答案。“往生世界什么样谁都不知道,但生命教育可以提供一个模版,让他们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一次课后,一位学员告诉顾洋,他最近失业、离婚、破产,一度万念俱灰,但听了课后发现自己释然了,因为在生死面前自己的困境好像也不算什么大事,还想带失意的朋友一起来听。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找到顾洋希望办一场生前告别仪会,在交代完告别仪式的种种细节后,她说了一句让顾洋很是震撼的话:“以上就是我的死亡答辩,希望老师给与建议评价。”在这位老人看来,人生的谢幕就是一场毕业典礼。
曾经有朋友问顾洋怕不怕死,当时她的回答是不怕,但后来觉得这个答案太过草率。不怕是不可能的,对她而言,死亡就像一个带着恐怖面具的老师,但若鼓起勇气直视这张面具,会学习到生活的本真,当下的每一刻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刻。
新民晚报记者李一能